🔹一、图组说明(共两组,每组4图):
🔷 第一组图:
功能性状分布(如 F1–F6)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a)(b)(c)(d) = 分别为 SB-summer, SB-autumn, CA-summer, CA-autumn
- 红色箭头 = 各功能组(如 F1 = 滤食,F3 = 肉食,F6 = 杂食等)
- 蓝色箭头 = 环境因子(Temp, DO, Depth, COD, Heavy metals等)
🔷 第二组图:
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标(如 FRic、FEve、FDis)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红色箭头 = 群落属性指标(FRic, FEve, FDis, SR, ICV)
- 蓝色箭头 = 环境因子
- 每图对应一个区域 × 季节(与第一组对应)
🔹二、第一组图(功能性状 vs 环境因子)分析要点:
图 10:CWM 特征与 SB 水域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用蓝色箭头表示),包括深度(Depth)、经度(Long)、纬度(Lat)、温度(Temp)、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悬浮固体(SS)、硫化物(S)、有机碳(C)、石油烃(Petro)、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汞(Hg)和砷(As):(a)SB-夏季-内部,(b)SB-夏季-外部,(c)SB-秋季-内部,(d)SB-秋季-外部
图 | 主导解释轴 | 主控因子 | 主要功能性状影响 |
---|---|---|---|
(a) SB-summer | RDA1 = 30.93% | Temp↑, DO↓, Cu↑ | F6(杂食)正相关,F2/F5(捕食/刮食)负向偏离 |
(b) SB-autumn | RDA1 = 35.1% | COD↑, Depth↑ | F3(肉食)与Temp、pH同向,说明可能被营养扰动驱动 |
(c) CA-summer | RDA1 = 46.5% | Temp↑, Depth↑ | F1(滤食)远离环境因子聚集区 → 受环境控制弱,自主优势高 |
(d) CA-autumn | RDA1 = 57.6% | pH↑, DO↑, COD↓ | F3、F6较靠近原点 → 群落主导类型受环境稳定性调节 |
📌 结论: |
- SB 区功能性状对重金属(Cu, Pb)和温度反应敏感,人工鱼礁可能作为缓冲介质。
- CA 区群落结构受水体理化参数(DO、pH、COD) 调控更强,人工鱼礁秋季提升 F1(滤食类)优势,抑制肉食物种偏占。
🔹三、第二组图(功能多样性 vs 环境因子)分析要点:
图 11:多样性、稳定性与 SB 水域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用蓝色箭头表示),包括深度(Depth)、经度(Long)、纬度(Lat)、温度(Temp)、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悬浮固体(SS)、硫化物(S)、有机碳(C)、石油烃(Petro)、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汞(Hg)和砷(As):(a)SB-夏季-内部,(b)SB-夏季-外部,(c)SB-秋季-内部,(d)SB-秋季-外部
图 | RDA1解释率 | 主控因子 | 多样性指标趋势 |
---|---|---|---|
(a) SB-summer | 94.35% | DO↑, Zn↑, Temp↑ | FRic 与 DO 正相关,ICV 与 Pb 负相关 |
(b) SB-autumn | 88.06% | Temp↑, DO↓ | FDis 与 COD 正相关,说明扰动促进功能分散 |
(c) CA-summer | 61.88% | Depth↑, Temp↑ | FRic 受温度与深度共驱,FEve 与 Pb 弱负相关 |
(d) CA-autumn | 72.36% | pH↑, DO↑, Temp↓ | FRic 明显与环境正交 → 受扰动影响显著降低 |
📌 结论:
- DO(溶解氧)和温度是影响 FRic 最关键的因子;
- 重金属(Pb, Zn, Cu) 倾向降低 FRic 与 FDis,导致生态位压缩;
- CA 秋季功能性状多样性全面受压,FRic 与环境变量方向接近,说明人工鱼礁无法完全缓解大尺度水体条件恶化带来的压力。
🧩 四、结合 Discussion 部分提炼的机制链:
人工鱼礁通过调节底栖动物功能性状响应、抑制主导种优势、增强生态位结构异质性,从而提升多样性与稳定性;而群落对外部扰动的响应强度受水体理化条件与污染物浓度联合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