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黄渤海四典型区 Level 2 复合事件前后±90 d 因素时序研究,我们发现均经历了“风→结构→辐射→Im 驱动→浮游植物响应”的链式联动,但不同区背景下 Im(PAR×Zeu/MLD)峰值、响应速率及多峰特征存在显著差异。A区表现出典型风减弱后结构与辐射协同驱动的爆发响应,B区冷水团背景下 Im 滞后提升引发缓慢响应,C区受锋面扰动与热浪交替影响呈多峰高敏感响应,而 D 区则因淡水遮蔽与深混合层抑制导致 Im 弱回升,生态恢复幅度最小。该结果强调了 Im 作为综合光物理指标在生态响应机理研究中的关键价值
在近岸与陆架海域,多项研究表明,当风驱动混合增强或热力分层减弱导致混合层深度(MLD)超过真光层深度(Zeu)时,浮游植物被搅动至光照不足的深层区域,平均光照强度下降,净初级生产力受限,从而引发Chl-a浓度下降。这一机制在黄海表现尤为显著,实测与建模结果均表明春季藻华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MLD > Zeu [Kim et al., 2023; Xuan et al., 2013];在南大洋等高营养低叶绿素区,深混合使得浮游植物虽有营养却无法进行有效光合作用,光照而非营养成为限制Chl-a的主控因子 [Gradone et al., 2020]。热带边缘海的统计研究进一步提出,MLD/Zeu 比值可作为判别光限制状态的关键指标,比值大于1时常伴随Chl-a降低 [Hou et al., 2022]。而在MHW-LChla复合事件中,冬季深混合与浅真光层共同作用,显著增加光照限制风险,是低叶绿素现象的重要物理触发机制 [Chen et al.,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