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Info
- Title: Characterizing spatial patterns of satellite-derived chlorophyll-a in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of China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s (SOM) approach / 利用自组织图(SOM)方法描述中国渤海和黄海卫星衍生叶绿素-a 的空间模式
- The author: Yueqi Wang, Dongyan Liu, Zhiqiang Gao, Yujue Wang, Meng Gao
- Journal: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Publication date: June 29, 2023
1. What did the author do
作者利用自组织映射(SOM)方法,分析了2002–2022年间黄渤海卫星反演叶绿素-a浓度(Chl-a)的空间-时间变化模式。共提取出6类典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并探讨了其季节性与年际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2. Why they do this
传统研究多关注Chl-a的时间变化(time-in-space),但对空间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space-in-time)关注较少。鉴于黄渤海生态系统面临复杂的人为和气候驱动影响,系统识别Chl-a空间模式及其变化,对于生态分区、初级生产力评估和海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How they did it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使用2002–2022年的MODIS反演数据,采用区域GAM模型反演Chl-a,并使用DINEOF方法进行缺失值填补,得到连续、无云的周尺度数据(1048期 × 28988像元)。
- 同时收集了海表温度(SST)、光照强度(Im)、混合层深度(MLD)和营养盐富营养指数(NEI)等环境因子。
-
方法:
- 应用了SOM(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识别Chl-a的“空间-时间”模式,最终选取2×3网格节点结构,获得6类代表性空间模式(P1–P6)。
- 各模式代表了不同的Chl-a浓度与梯度特征,并结合BMU(best matching unit)时间序列追踪其季节和年际变化。
- 通过与环境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识别影响不同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如营养盐、光照、水体稳定性等)。
4. What are the major results
-
六种空间模式:
- P1(低浓度,低梯度)主要出现于冬季,光照为限制因子。
- P4(中浓度,同质分布)出现于春季浮游植物爆发期,由营养充足与稳定水体驱动。
- P5和P6(强梯度型,高浓度分布在近岸)出现在夏季,主控因子是营养盐梯度与水动力过程,P6代表更高生产状态。
- P2和P3为过渡态模式,分别在春秋出现,光照和营养盐共同作用。
-
季节性变化:
Chl-a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年周期性循环(P1 → P2 → P4 → P5 → P6 → P3 → P2 → P1),反映了浮游植物生长过程的阶段性。 -
年际变化:
- P5和P6在夏季表现出明显的二次趋势(2011年前上升,之后下降),说明黄渤海Chl-a生产力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演变,与营养盐浓度变化显著相关(P6与NEI正相关,P5为负相关)。
- 其他季节模式没有显著年际趋势,提示夏季生态系统响应更为敏感。
-
驱动因素总结:
- 冬季以光照限制为主,春季以营养-水体稳定性联合驱动,夏季以营养梯度决定近岸-外海差异。
- 年际层面变化主要受营养盐控制,气候模态如ENSO/PDO影响不显著,本地人为活动被认为是主控因子。
5. My thoughts(结合MHW-LChla复合事件的思考)
- 本文提供了黄渤海Chl-a空间结构的基础认知,SOM方法很好地揭示了不同时间阶段的空间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为研究海洋热浪(MHW)期间低Chl-a现象提供了“背景场”。
- 对于MHW-LChla复合事件的启示:
- 可通过构建MHW期间的BMU序列,判断热浪是否导致模式从如P4/P6(高产)向P1(低产)或P5(衰退型)迁移;
- 将SOM模式与MHW事件进行交叉比对,可识别热浪造成的Chl-a“模式突变”(regime shift);
- 尤其是P1和P5的出现与光照下降、水体混合增强或营养下降高度相关,这些机制正是MHW可能引发的生态效应;
- 年际变化中P6→P5的转变也可能与长期海温升高和营养盐削弱有关,为解释MHW后期生态恢复缓慢提供依据;
- 未来可尝试将SOM输出模式作为分类依据,将MHW-LChla事件按照发生时空间结构归类,更深入解析不同机制主导下的复合事件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