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冬季 vs 夏季 MHW-LChla 生态响应机制对比
  • 冬季:物理扰动主导,Chl-a 表层浓度下降,生态结构受损但功能维持。
  • 夏季:资源限制主导,扰动机制缺失,系统维持稳定,无显著异常。

冬季 vs 夏季 MHW-LChla 生态响应机制对比分析

本节综合分析黄渤海地区在冬季与夏季发生 MHW-LChla 复合事件时的响应机制差异,重点从背景状态、物理驱动、生态响应三个层面展开,揭示负异常是否产生及其主导机制的季节性控制因素。


一、生态背景状态对比

项目 冬季 夏季
Chl-a 本底浓度 高(1.5–3.0 mg/m³) 低(<1.0 mg/m³)
NPP 水平 近岸高值,维持1500–2000 mg/m²/day 以上 全区低值(<1500 mg/m²/day)
SST 水平 低(<10°C) 高(24–28°C)
光照强度 弱(冬季日照低) 强(夏季高光照)
营养盐供应 丰富(深混合+上涌) 匮乏(已消耗)

NPP 气候态图像显示,冬季北黄海和近岸仍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反映营养条件好、生物活动强,生态系统处于“资源充足但受光温限制”的生产活跃状态;而夏季则普遍处于生产低谷期,生态系统进入资源耗竭后的低产稳态。


二、物理扰动与混合过程对比

驱动因子 冬季 夏季
风速变化 增强(1–1.5 m/s) 减弱(趋稳)
MLD变化 加深(达55–65 m) 维持浅层(10–20 m)
水体结构 深层混合,扰动强 成层稳定,扰动弱
SST异常 升温+1~2°C,但仍低温限制 升温+1~2°C,落在适温区

冬季复合事件叠加强风场 → 触发深混合;夏季扰动条件缺失,水体结构稳定。


三、生态响应路径差异

响应变量 冬季 夏季
Chl-a 响应 强负异常(–0.4 至 –0.6 mg/m³) 异常微弱或接近0
NPP 响应 多数近岸区域维持较高气候态值(~1500–2000) 全区处于年内最低值期
主控机制 混合层加深 → 稀释 + 光照限制 温光匹配 + 营养限制 → 稳定
生态功能性 表层浓度下降,生态功能未崩溃 资源限制主导,生态稳态

冬季浮游植物受深混合稀释、光照不足限制,Chl-a 异常显著;夏季缺乏扰动链条,温光匹配良好,系统维持低产稳态,无强负响应。


四、综合总结

冬季与夏季 MHW-LChla 复合事件的生态响应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其核心在于背景态与物理扰动是否协同触发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变化。在冬季,风速增强和混合层显著加深将浮游植物输送至透光层以下,光照受限叠加 SST 未达浮游植物光合激活阈值(~10°C),使其难以重新聚集于表层,形成明显的 Chl-a 负异常。而年平均与月 NPP 气候态表明,冬季近岸区域依然维持较强的生产潜力,提示尽管表层结构被扰动,系统的整体生态功能未崩溃,表现为“结构扰动型负响应”。

相较之下,夏季生态系统处于营养耗竭与光温最适状态下的低产稳态。NPP 气候态图像显示,系统整体生产力下降至1000–1500 mg/m²/day,扰动机制缺位、水体稳定、浮游植物聚集结构未遭破坏。MHW 升温也未打破浮游植物代谢的最适温度区间,缺乏形成负异常的触发因子,生态系统对极端事件表现出稳定性强、响应迟钝的特点。

冬季:物理扰动主导,Chl-a 表层浓度下降,生态结构受损但功能维持。
夏季:资源限制主导,扰动机制缺失,系统维持稳定,无显著异常。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